(资料图片)
7月26日,在津央企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收到客户发来的表扬信,信中对物探事业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南海东部惠州34工区拖缆高精度地震勘探予以高度评价,对采集方案设计项目组员工的敬业态度和卓越成果提出表扬。
惠州34工区是国内首个使用双船超长偏移距高密度地震勘探采集作业的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标志着拖缆采集获取超长偏移距的相关技术实现突破,也标志着使用拖缆解决南海深水地区精细构造勘探取得重要进展。
该项目所在海域勘探潜力巨大,但工区内广泛分布的灰岩非均质性较强,横向厚度变化极快,是影响该地区精细勘探及构造落实的首要原因。早在2020年,客户就委托物探事业部在该地区开展数据采集施工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历经长达两年的一系列工作后,最终确定在精细速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小面元高分辨率成像的攻关思路,使该工区的采集实施见到了一丝曙光。
精细的速度分析需要使用超长偏移距记录的回转波信息配合FWI(全波形反演)进行速度更新,由于船舶的拖带能力有限,传统的三维拖缆采集很难实现超过10千米偏移距的获取。物探研究院以技术创新攻关的方式,提出双船拖缆前后源高密度地震采集模式,解决了客户的难题。
然而,如何将双船联合采集从理论变为现实,双船震源如何进行编码响炮,双船地震数据混叠及分离如何实现,非受控震源对应的定位数据如何获取都是将创新想法落地的拦路虎。面对困难,物探事业部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创新,提出双船变炮密度采集技术、双船F-KK域高精度混叠数据分离技术及基于解析比例算法的非受控震源定位预测技术等,完美扫清了双船超长偏移距采集实施路上的障碍,使创新想法得以真正落地。
随着近年来国内海域地震勘探逐渐转向复杂小构造、特殊地质体、针对性目标的二次勘探,拖缆采集擅长的大面积高效地质普查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勘探需求。双船超长偏移距采集方法的创新,使南海深水地区岩性及复杂构造勘探取得重要进展,使拖缆采集可以在二次三维勘探上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海油服物探事业部将一如既往,聚焦用户地质需求,以技术创新为己任,不断升级地震勘探服务水平,驾驶物探创新红帆,乘风破浪,为中国海油增储上产贡献物探创新力量。(通讯员:刘兴达 贾克滨)
标签:
2022-03-18 15:03:32
2022-03-18 15:01:59
2022-03-18 15:00:36
2022-02-07 16:16:27
2022-02-07 16:16:27
2022-02-07 16:16:27
2022-02-07 16:16:27
2022-02-07 16:16:25
2022-02-07 16:16:25